返回列表 发新帖

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现状和展望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4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
发表于 2023-12-30 17: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回顾了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发展历程,对近年来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实际应用及最新成果进行了介 绍,阐述了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专利情况及标准制定情况,对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安全性及安全保障措施进行了  研究,展望了该技术今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船舶气量下水技术,知识产权,标准,安全问题



1 船舶气囊下水技术的发展历程
1981年初,山东省小满河船厂成功地用承压气囊将一  艘驳船送下水,创造了船舶采用气凝下水的新技术。山东  省交通厅组织全国造船业的专家对该项新技术进行了监定。 专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项可称为“世界首创”的新技术。 交通部主办的《内河运输》杂志(后改名为《中国对运)  杂志)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主办的《中国造船》杂志及时  对这项新技术进行了详细报道。
20世纪80年代,船舶气囊下水技术在国内一些内河船  厂进行了推广,这种简易、经济、能适合不同船船建造模  式的下水方式,受到了中、小型船厂的欢迎,并开始使用  气囊安全下水技术。但由于受到气凝结构和强度的制约, 这项技术当时只能在自重500吨以下的小型船舶上使用。
1993年,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成功研制出新一代环绕 贴敷整体成型的高强度锦纶橡胶气囊。新的材料、结构和 制作工艺大大提高了气潮的承载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气囊 上拌、下水工艺在中型船舶上的应用推广,气囊下水技术 在更广泛的船的上得到了应用。
1994年9月,浙江舟山市龙山船厂运用新型气囊成功将 一艘长69.8米、宽14.8米的车客渡船下水,下水船舶重量达 到了900吨,突破了以往采用气蠢下水的船舶重量只能在 500吨以下的记录。《中国船船报》以“我国船舶气凝下水 有新突破”为标题对此作了详细报道。这次900吨重的船舶 成功采用气鞭下水,被评为当年船船行业的十大科技成成
之一。
1995年10月,湖北省浠水县造船厂使用新型气囊下水
了一腰8000载重吨的宽体甲板驳船。该驳船长91.5米,宽  24.4米,深5.5米,下水船舶的重量首次突破1000吨大关, 达到了1200吨,标志着气囊上下水工艺进入了中型船舶领  域。
1998年10月,广东省朝阳第一造船广采用气囊,成功


将一般82米长、自重1300规的货船拉上了船台,创下了船 船用气囊上排的断纪录。
这期间,各类船舶在内河和沿海采用气囊上排和下水, 其中包括集装箱船、货船和工程船舶等。
1998-2001年,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经过3年多的探索 和反复试验,研制出了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一代气凝—  “高承载力多层操压气囊”,并将其投放市场。新一代高承  载力多层操压气囊与1993年研制成功的原型气囊相比,其 承载能力提高了1.5倍,大大扩展了气囊的应用范围和安全 保障性能。在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的3年多时间里,数百艘万 吨级船舶采用新型气囊安全下水,创造出了一系列新纪录。
2002年10月,“舟海油28”轮采用济南昌林气鬻容器 厂新开发的高承载力多层揉压气题,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 吉祥船务有限公司成功下水。该轮总长138米,宽19米,排 水量1.5万多吨,下水重量达到4000多吨。“舟海油28”轮 的成功下水,标志着气囊下水工艺步入了万吨级船船应用 的新阶段:
2005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吉祥船务有限公司建造 的一艘8100立方米耙吸式挖泥船,使用气囊成功移位并下 水。该船长126米,宽22米,下水重量首次突破5000吨大 关,达到5400吨。
2005年12月,山东省科技厅委托济南市科技局邀请国  内著名造船专家和橡胶专家,对济南昌林气嶷容器厂自主  开发的“高承载力多层操压气囊”进行了科研成果鉴定。 与会专家听取了“高承载力多层揉压气囊”的研制情况汇  报,通过爆破测试,验证了新产品的高承载能力;专家一  致认为,该高新技术产品为国内外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  水平。
船舶采用气囊上下水工艺走出了一条成功发展的道路, 为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型船厂,特别是民营船厂的发展提  供了条件。
2007年,船舶行业标准CB/T3000-2007《船础生产企 业生产条件基本要求及评价方法》发布实施。该标准在船 船生产企业的许可证发放与认证环节中,将气囊下水作为 一种认可的船舶下水方法列入其中,这对船舶气囊下水技 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007年2月和3月,浙江省临海市回浦船舶修造有限公 司采用高承载力多层操压气囊将两艘姊妹船“景山5号”和 “景山6号”送下水。该型船长165米,宽23米,型深14米, 载重量2.15万吨,下水重量达到6100吨。
2007年7月,载重4.5万吨的“国裕海驳1号”,在气囊下 水专用授道上顺利下水。该驳长204米,宽33.6米,下水重 量达到了9000吨。
由于气藕产品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船舶气囊下水技 术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世界各地越来超多的船厂采用船 船气囊下水工艺,气囊下水船船的吧位也越来越大。
2  近年来船舶气囊下水实践
与传统的道式下水、轨道式下水、坞内下水等方式 相比,船船采用气囊下水可大大降低船厂的基本建设投 入。因此,近年来造粉企业大力扩展造船能力过程中,无 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商投资企业,都把气囊下 水方式作为船船下水方式的首要选择。在江苏、安徽、湖 北等省长江两岸和江、浙、譬、鲁、辽等省沿海新发展起 来的大量的民营造粉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了气兼下水方 式。
据粗略统计,2009年,数十万艘船舶,包括内河船船  和海洋船船,均采用气囊安全下水。同时,依靠技术的发  展和成熟的操作规程, 一批2.7万吨~3.4万吨级的各型船船, 在沿海和长江水域顺利下水,推动了船舶气囊下水成套技  术向新的高度攀升,成为该项技术新的亮点。
此外,船舶下水重量也有了新的突破。
2008年8月,为新加玻客商建造的、载重5.5万吨的散货  船“VICTORIA I”号在浙江三门县健跳造船厂下水。该船  长190米,宽32.26米,深18米,下水重量近1.1万吨,是当  时世界上采用气囊下水重量最大的船册。为了保证该船气  蠢下水的安全性,有关部门多灰召开下水方案研讨会,就  船舶的自重、水位的高低、船舶下滑力的计算,以及气凝  的排列、船舶下滑速度的控制、防撞措施的落实、下水水  城环境的警戒等都进行了周密的安排。该船的成功下水, 标志着气囊下水的船舶重量突破了万吨大关。
2008年12月,江苏扬州国裕船船有限公司为英国船东  建造的5.7万吨散货船采用气囊顺利下水。12月底,在江苏  省泰州市长江水域,沪鑫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为招商局重工  (深圳)有限公司建造的一艘2.5万吨半潜驳使用气囊顺利  下水,该船总长140米,型宽56米,下水重量超过1.2方吨, 在长江低水位季节创造了船舶下水重量的新纪录,表明这
项由我国自主发明的船舶气凝下水技术在其发展道路上又
迈出了新的一步。
2009年10月,辽宁船船工业园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5.7 万吨散货船,也采用气囊顺利下水。
实践证明,随着高承载力气囊的应用、新型气囊下水 专用船台和下水坡道的成功设计,以及气囊下水操作规程 的严格执行,采取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使5万吨级船舶采 用气囊安全下水是完全可行的。
3 船舶气囊与气赛下水技术的知识产权
从创新和拥有知识产权的关系看,船船气囊下水技术 是我国自主创新获得的知识产权。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气囊行业认识到了保护知识产 权的重要性。为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仅济南昌林气囊容 器厂就申请得了多个有关气囊的专利,其中有发明专利 (《一种高强度气鞭及其生产工艺》专利号ZL200510042556. 8),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船用高强度气囊)专利号 z1200520080668.8)和三个外观设计专利[《气藕》(覆长 型,专利号Z1200630090571.5)、《气囊》(小型,专利号 Z1200630090572x)、《 气 囊 》 ( 基 本 型 , 专 利 马 ZL200630090573.4)]。
同时,行业标准在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没有标 准制定的话语权,就意味着受制于人,企业和行业必须 重视标准的研究和技术的标准化工作。而且,标准与知 识产权关系密切,制定技术标准也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体 现;企业可以通过把创新产生的成果转化为标准,为业 界提供一个可兼容、易操作的平台,为产业的持续发展 做出贡献。
1996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批准,由中田册的工 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和济南昌林气囊容器厂共周起草的 船舶行业标准CB/T3795-1996《船舶上排、下水用气藏》发 布实施;1998年,船船行业标准CB/T3837-1998《船舶用 气凝上排、下水工艺要求》发布实施。这两个标准总结了 十多年来我国气囊产品和船舶采用气囊下水技术发展的经 验,为船船气凝生产与气囊下水安全操作提供了依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