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舶纵向气囊下水工艺的特点
采用本工艺的船舶下水根据其运行特点分为4
个阶段,类同于滑道下水的4 个阶段[3],但也有其不
同点。
1) 下水第1 阶段。该阶段从船舶在气囊的滚
动下开始下水至船体艉部接触水面为止。整个过
程船舶只承受重力、气囊对船舶的支撑力及船底
板与气囊之间的摩擦力。船的运动方向平行于船
台,运动特征可能为加速或者匀速[4],因为船台的
坡度较小(万吨级船台坡度一般在2%以内),摩擦
力可能等于下滑力。受力情况如图1 所示。
自重力作为下滑力的下滑条件是:
WGsinβ≥
n
i = 1 Σfm1,i WG
n cosβ+
n
i = 1 Σfm2,i WG
n cosβ (1)
式中:WG 为船舶下水时的重力;β 为船台坡度;
fm1 为船底板与气囊的滚动摩擦系数;fm2 为船台板
与气囊的滚动摩擦系数;n 为气囊个数。
该阶段船舶受力可按宽支座弹性方法计算[5],
在船体底板快要接触水面时,艉部的部分气囊半进
入水中,产生一定的浮力,减少了对船台板的压
力,但是船舶受力还是不变的。
2) 下水第2 阶段。自船艉艉端接触水面到
船艉开始上浮为第二阶段。船舶运动方向仍与
船台平行,该阶段的运动特征是变速运动,随
着下滑里程增大,船舶所受的浮力与对船艏支
点的力矩迅速上升,当浮力对艏支点力矩加上
仍参加作用的气囊对艏支点的力矩等于自重对
艏支点力矩时,船艉开始浮起,受力情况如图2
所示。
该阶段力与力矩的平衡方程是:
(2)
式中:lG,lw,li 为各作用力到艏支点的力臂;rw 为
船体排水产生的浮力。
在该阶段,必须注意防止出现艉落现象,造
成应力集中,使船台与坡道之间拐点处的气囊受
力过大,造成破裂,使船体触地受损。在滑道下
水中,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增加滑道水下部分长
度、船艏加压、等更高水位、增加滑道坡度。然
在采用本工艺船台设计中坡道长度是有限的,如
加长则需增加投资,且不便施工,图3 为笔者参
与设计的某船厂万吨级船台船台末端设计示意图,
其坡道设计为弧形结构,坡道长度为10 m,该船
台现已投入使用。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气囊在滚动
中能保证在坎梁附近两只气囊之间的船底板不触
及船台或坡道即可,这需要在船舶下水时气囊间
距的合理布置及防止气囊在该处打滑被挤走。
船艏加压具有可操作性,但增加了在第4 阶
段出现的艏沉深度,有一定的弊端。
增加坡道坡度在该类船台设计中是不可取的。
首先,该类船台坡度已经很大,如再增加,则船
台末端结构不易稳定,在船舶下水时容易产生滑
坡或崩塌事件,坡道一般不是桩基梁板结构的。
其次,气囊在滚动中相互之间的距离是很难控制
的。即使布置得很密,也可能在坎梁处出现前一
个气囊已经滚入水中,不对船体起支撑作用,后
一个气囊又未及时的滚到坎梁附近或者被挤回,
注:R 为单个气囊对船舶的支撑力,F 为全部气囊的摩阻力
(包括对船底板及船台板)。
图1 下水第1 阶段船舶受力
图2 下水第2 阶段船舶受力
图3 某万吨级船台末端设计示意
陈邦杆,司太生:船舶纵向气囊下水工艺船台末端水位定性分· 29 ·
水运工程2009年
使倾斜的船体船底与末端船台板刮擦,使船体受
损。坡度越大,这种机率也越大。最后,坡度越
大,船艉入水深度越大,对船台前沿水域最小水
深的要求也越高。
等待高水位是个可取的办法,半坞式船台就
是间接地增高了船舶下水水位,但半坞式一般在
4万,5 万吨级以上船舶建造中使用,如潮差较大、
枯水期水位很低,等待水位会耽误生产周期。
3) 下水第3 阶段。自船艉上浮到船艏气囊不
与船台接触为第3 阶段。该阶段中船舶不仅沿着船
台下滑,另船艉不断绕着艏支点转动,而船艏此时
只有少数几个气囊支撑着,有可能使气囊压力过大
致使破裂,或者气囊对船体艏部产生较大的反力,
不利于船艏结构安全,但是由于气囊是大变形体,
可随着应力的变化随时自动调整,扩散压力,减小
船舶的应力集中,产生“柔性支撑效应”,在气囊
不破损的前提下对船艏底板产生应力比滑道式小得
多。按滑道下水计算,船艉开始艉浮时,滑道反力
约为0.25~0.3,此时对气囊的承压能力及气囊间距
均有较高的要求,受力情况如图4 所示。
因艏支点基本上由几个气囊支撑着,且力矩相
对很小,故该阶段力与力矩的平衡方程可表示为:
(3)
在该阶段,另一种可能是船舶在部分船体入
水后,速度加快,在惯性的作用下,船艏可能已
在坡道距离内,而气囊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艉部
及中部气囊已随着船舶一起运动,在气囊运动速
度小于船舶运动速度时,船艏已经搁置在原先搁
置艉部或中部的气囊上,因此船艏是通过气囊与
坡道接触的。
4) 下水第4 阶段。该阶段船舶自重与浮力相
互平衡。受力情况如图5 所示,此时注意船艏处
的水深是否符合船艏吃水加惯性下落的吃水深度,
即艏沉深度,以免船艏触底损伤,这也是对下水
水位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