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千吨级货轮搁礁,沉船打捞助浮气囊派上用场
海上长臂勾机正在吊起货轮
刚刚完成水下作业的潜水员
在平潭东澳海域,最近真实上演了一个海底版“愚公移山”的故事:一艘货轮在该海域搁礁,部分沉没,3800吨建筑材料遇水凝固。为清除这一巨大海底障碍并打捞货轮,120名打捞人员动用各种先进设备,一点点切割,一点点打捞,在海下苦战3个多月,总费用约500万元。
昨日下午,海底货物终被全部清除,搁礁货轮成功打捞出水,今日将被拖至岸边。据统计,仅20余名潜水员人工作业一个多月,打捞的货物就有500吨。20余名潜水员!海下!500吨!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记者昨日探访了打捞现场。
搁礁货轮成码头出口一大障碍
昨日上午10时许,平潭东澳海域阳光明媚,正是打捞沉船的好天气。离东澳码头约半海里处,“鑫碧海6号”货轮正斜躺在礁石上,大半身子已陷入海底淤泥,周边,3艘打捞船已拉开架势,船上100多位打捞人员来往繁忙,进行打捞的最后准备。
负责打捞的是福建联合、福建正力两家海洋工程公司。据打捞队总队长陈瑞喜介绍,货轮是今年1月5日搁礁的,该货轮从北方驶向广东途中进港避风,不料遇上东北风转向,货轮走锚被海浪甩到礁石上,机舱钢板被礁石击穿搁浅,船首及船舱大部分沉入海底陷进淤泥,左舷25号肋骨至33号肋骨触礁毁坏,破损口有十几平方米。
货轮自重1068吨,当时载有3800吨建筑材料,成了码头出口一大障碍。
“东澳码头比较繁忙,如果处在码头出口处的沉船不及时打捞,将影响码头正常运行,货轮上凝固的材料也不能直接丢弃在触礁海域,否则也会形成‘人工暗礁’。”陈瑞喜说,接到打捞任务后,他们立即组建打捞队前往作业,包括4艘打捞起吊船、2艘拖轮、3艘抛锚艇和工程辅助艇以及1艘交通艇等10艘船只,打捞人员120人。
“风力、潮水和雨雾天等都会影响打捞。”打捞队工程师高玲说。只有在非雨雾天,风力小于6级时,打捞工作才能开展,且下水作业必须抢在一天的4次高低平潮时进行,否则,贸然下水作业,打捞人员容易碰到危险。所以,打捞队每天作业时间最多也只有4个小时。
动用海上长臂勾机和20余名潜水员
打捞队伍中,二十几名潜水员最为显眼,他们是水下作业最重要的力量。“水下清理货物都要靠这些潜水员来完成。”高工程师说,这批潜水员都是从打捞公司抽调来的精干力量。
每天平潮时,潜水员都要穿上潜水服,“全副武装”下水,最多一次可5名潜水员下水作业。“货轮搁浅后,货舱全部在水下,建筑材料大部分凝固了,卸货成了此次打捞最大的困难,潜水员们在水下首先要潜水至十几米深的海底,利用水下切割机和高压水枪对凝固的材料进行切割作业。”潜水队长陶校军介绍。
因为货物太多且凝固后相当笨重,打捞队动用了海上抓斗机、开底驳、潜水作业工程船等。还特意从上海调集长臂勾机支援。
这种长臂勾机在国内数量很少,专门用来挖掘水下物品。使用长臂勾机时,潜水员也必须先潜入海底探测指引,充当勾机的“海底眼睛”,避免勾机损坏船体并可顺利工作。
除了机械作业,潜水员们轮番作业,清理难船周围杂物及船舱中机械清理不到的货物。他们一点点将凝固后的货物进行水下分解,并通过人工搬运,送出水面,再通过设备装上其他船运走。“这个过程,就好比古时候的‘愚公移山’,每次都要持续2个多小时,潜水员为此要佩戴数十米长的呼吸管下水,很繁琐很复杂,却要一直坚持到结束。”陶校军说。后经初步统计,潜水员水下作业一个多月,仅人工打捞的货物,就有约500吨。
3艘起吊船同时发力,沉船打捞助浮气囊也派上用场
前期的清理工作完成后,潜水员给沉船绑上大气囊、抽水封舱等增加浮力。他们还要进行海底绑钢丝绳作业,起吊钢丝绳有8厘米粗,在水下更是不好控制,想把它从陷入淤泥的船底穿过绑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潜水员们入水后要清理淤泥,并根据力学原理,在船底寻找合适的支撑点等。
礁石穿透机舱钢板也给起吊带来了大麻烦。“钢板破了,礁石像木栓一样栓在机舱里,起吊角度要与礁石顶住机舱的角度完全一致,保证起吊时船体同时脱礁,而3艘起吊船要同时用力,且每个点用力不同,保持船体平衡,否则起吊时沉船容易直接折断。”高工程师说。
难船在昨日终于被成功打捞出水。今日将被拖至岸边。
页:
[1]